Chinese stomach 中国胃
A hotel in Paris 巴黎旅店
Listening fado in Lisbon 在里斯本听Fado
Monsaraz, the little town in Portugal 孟萨拉斯小镇
Turkish people 古道热肠土耳其
My niece Megan. 外甥女梅根
My niece Megan 外甥女艾米

尋找梵谷
我十年前開始尋找梵谷,而那時梵谷也在引導我。
那是1996年的九月,在阿姆斯特丹的梵谷博物館第一次與他全方位零距離接觸。雜誌上一寸見方的畫突然上百倍地擴大,劈頭蓋臉地堵在我面前,讓我有點肉跳心驚。他的早期畫陰鬱、沉重、晦澀,主調是深棕、灰黑,題材是礦工與農民;而一到法國南部的阿爾,風格突變,炙烈的陽光把畫板曬成檸檬黃、蘋果綠、朱砂紅,他把顏料直接擠在帆布上,用敦促有力的筆觸宣洩他內心的激昂,赤裸裸地書寫對生命的摯愛。我被他的金黃燃燒得熱血沸騰,又被他的湛藍洗滌得心神俱靜。於是身心就在沸點與冰點之間急劇膨脹與收縮。那時才理解了什麼是藝術的最高境界──顫慄。
我想梵谷從那時也開始引導我。他生前一直在尋找東方,探索另外一種表達方式。他在日本繪畫中看到了無透視原理的美,明白了大面積一色的設計思路。於是他開始收集日本圖片。他畫了早春的桃樹,他畫了日本藝伎,他甚至把滿天的星斗畫成彎曲的波紋。但他還是沒有找到可以欣賞他的知己。
2000年去瑞士,專門去了一趟蘇黎世,只因那裡有他很多的作品。然而我在畫廊裡轉了三圈,依舊沒有找到我最愛的那幅畫〈夜間露天咖啡館〉,但我有印象此畫藏於此處。萬般無奈,找到管理的工作人員,詢問畫在何處。他從書店裡找出梵谷作品集,問我找的是哪一幅,我翻到那張熟悉的畫面,卻被告知畫在阿姆斯特丹。我瞠目結舌地站在那兒,不知該生誰的氣。明明去了阿姆斯特丹,卻與之失之交臂。
2003年去法國南部,特意在阿姆斯特丹轉飛機,就是為了在僅有的幾個小時裡到梵谷博物館專門看那幅畫。我不顧一夜在飛機上的顛簸,頭頂著晨光,坐早班車興致勃勃地到了梵谷博物館。在館內轉了一圈,依舊沒找到。絕望之餘又問管理員,被告知畫在荷蘭,但不在阿姆斯特丹,而是在不遠的一個小鎮,坐火車需一個小時。這種打擊是致命的,因為我沒有時間去那裡,早知如此我可事先修改我的行程,但一切都太遲了。
但是失望之餘卻趕上一個特展,梵谷和高更。此展將世界各地的梵谷和高更相互影響的作品聚集在一起,於是我看到了他們一同畫的墳地,梵谷畫的代表兩人的兩張椅子。更重要的是那三幅向日葵首次聯合展出,特別是被日本人用天價買去被人懷疑是贗品的那幅,其中還有說明畫布是高更在阿爾時他們買的同一匹布,還有就是它的筆觸與梵谷其他畫是相同的。雖然沒有看到心儀的咖啡館,但那麼精采的展覽真是一生難得。彷彿他在冥冥之中引導我,不著急,慢慢來。
我接著雲遊到了法國南部普羅旺斯省,在一個叫Arles地方下火車,出了車站,看見站台的牆上有一行字,底下標著梵谷,不明白為什麼要在火車站上列出梵谷的名言。我去車站要了一幅地圖,地圖上標著好多箭頭,旁邊列著梵谷的畫,我依舊不明就裡,在Arles的城裡轉來轉去,到處都是梵谷這梵谷那,走著走著,突然不知怎麼醐醍灌頂、茅塞頓開,這就是阿爾,阿爾就是法語的Arles,這就是梵谷風格突變、成為梵谷的地方,這就是歐文斯通寫的「渴望與生活」的阿爾。天啊,稀里胡塗的我竟然不知道這個,而這不是我夢寐以求的麼?我真恨不得打自己幾下,不能原諒自己的胡塗。
明白以後看阿爾的眼神也不一樣了,那是一種充滿柔情、敬畏、幸福的眼神,那是一種溫柔、甜蜜、輕柔的觸摸,我於是按著地圖找到了他畫的花壇,原樣未變,又看到了他畫的黃房子的原址,房子已不復存在。然後我去了大教堂,右拐到旁邊的羅馬論壇的地方。
中午飯時間到了,沿著小廣場轉了三圈,下不定決心去哪家飯店就餐。廣場中心有些陽傘,傘下是一些金燦燦的帆布椅子,於是就坐下了,瞇著眼曬太陽。一會兒侍者讓我移到靠牆的圓桌,他拿出了一個菜單,封面是梵谷〈夜間露天咖啡館〉的複製品,我點了一份魚,然後靜靜地等待,不斷有成群的遊客從我身邊走過,每次走過都停下來,聽著導遊的講解看著牆頻頻點頭,然後照相,有一對靠牆坐著的母女顯然被惱怒了,衝著遊客橫眉冷對。好不容易安靜下來,我的飯端上來了,做的不是很好,吃著吃著,我的頭懵了一下,我看了看那堵黃色的牆,再看了看菜單上的畫,差點失聲叫出來,這就是梵谷〈夜間露天咖啡館〉的原型!霎時地轉天旋,我千想萬想也沒想到與我夢寐以求的畫作如此邂逅,我千尋萬找的畫作在最不經意的時刻給我一個驚喜。我為什麼偏偏在這個時候在這個飯店吃飯,又被移到靠牆的地方,這不是上天的安排又是什麼。
我站在梵谷畫畫的地點仔細觀看,沒有什麼改變,鵝卵石被改成了水泥地,那間咖啡館的上方有一些微小的變動。於是梵谷之夜降臨了,湛藍的夜空,碩大的星斗,深藍色的松柏,流動舒緩的空氣,在一切藍調中唯有咖啡廳散發著奪目的金黃,點亮了傾斜的天棚,映襯著零星的顧客,散落的圓桌,帶著圍裙的女侍者,讓夜色充滿人性的溫暖與關愛。不管是情場的失意還是戰場的得意,只要在這間小咖啡館坐坐,喝上一杯滾燙濃香的咖啡,一切都無足輕重、風飄雲散,什麼都可以重新再來。
我心滿意足地離開了,謝謝梵谷,謝謝你在這些年的指引,我知道我終有一天會看到那幅原作,但那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藝術永無止境,就像在尋找這幅畫的途中,會有失望,更會有意想不到的驚喜,但最重要的是永不停止地追求。 Copyright 2012 世界新聞網-北美華文新聞、華商資訊. All rights reserved.
Read more: 世界新聞網-北美華文新聞、華商資訊 - 尋找梵谷=
我十年前開始尋找梵谷,而那時梵谷也在引導我。
那是1996年的九月,在阿姆斯特丹的梵谷博物館第一次與他全方位零距離接觸。雜誌上一寸見方的畫突然上百倍地擴大,劈頭蓋臉地堵在我面前,讓我有點肉跳心驚。他的早期畫陰鬱、沉重、晦澀,主調是深棕、灰黑,題材是礦工與農民;而一到法國南部的阿爾,風格突變,炙烈的陽光把畫板曬成檸檬黃、蘋果綠、朱砂紅,他把顏料直接擠在帆布上,用敦促有力的筆觸宣洩他內心的激昂,赤裸裸地書寫對生命的摯愛。我被他的金黃燃燒得熱血沸騰,又被他的湛藍洗滌得心神俱靜。於是身心就在沸點與冰點之間急劇膨脹與收縮。那時才理解了什麼是藝術的最高境界──顫慄。
我想梵谷從那時也開始引導我。他生前一直在尋找東方,探索另外一種表達方式。他在日本繪畫中看到了無透視原理的美,明白了大面積一色的設計思路。於是他開始收集日本圖片。他畫了早春的桃樹,他畫了日本藝伎,他甚至把滿天的星斗畫成彎曲的波紋。但他還是沒有找到可以欣賞他的知己。
2000年去瑞士,專門去了一趟蘇黎世,只因那裡有他很多的作品。然而我在畫廊裡轉了三圈,依舊沒有找到我最愛的那幅畫〈夜間露天咖啡館〉,但我有印象此畫藏於此處。萬般無奈,找到管理的工作人員,詢問畫在何處。他從書店裡找出梵谷作品集,問我找的是哪一幅,我翻到那張熟悉的畫面,卻被告知畫在阿姆斯特丹。我瞠目結舌地站在那兒,不知該生誰的氣。明明去了阿姆斯特丹,卻與之失之交臂。
2003年去法國南部,特意在阿姆斯特丹轉飛機,就是為了在僅有的幾個小時裡到梵谷博物館專門看那幅畫。我不顧一夜在飛機上的顛簸,頭頂著晨光,坐早班車興致勃勃地到了梵谷博物館。在館內轉了一圈,依舊沒找到。絕望之餘又問管理員,被告知畫在荷蘭,但不在阿姆斯特丹,而是在不遠的一個小鎮,坐火車需一個小時。這種打擊是致命的,因為我沒有時間去那裡,早知如此我可事先修改我的行程,但一切都太遲了。
但是失望之餘卻趕上一個特展,梵谷和高更。此展將世界各地的梵谷和高更相互影響的作品聚集在一起,於是我看到了他們一同畫的墳地,梵谷畫的代表兩人的兩張椅子。更重要的是那三幅向日葵首次聯合展出,特別是被日本人用天價買去被人懷疑是贗品的那幅,其中還有說明畫布是高更在阿爾時他們買的同一匹布,還有就是它的筆觸與梵谷其他畫是相同的。雖然沒有看到心儀的咖啡館,但那麼精采的展覽真是一生難得。彷彿他在冥冥之中引導我,不著急,慢慢來。
我接著雲遊到了法國南部普羅旺斯省,在一個叫Arles地方下火車,出了車站,看見站台的牆上有一行字,底下標著梵谷,不明白為什麼要在火車站上列出梵谷的名言。我去車站要了一幅地圖,地圖上標著好多箭頭,旁邊列著梵谷的畫,我依舊不明就裡,在Arles的城裡轉來轉去,到處都是梵谷這梵谷那,走著走著,突然不知怎麼醐醍灌頂、茅塞頓開,這就是阿爾,阿爾就是法語的Arles,這就是梵谷風格突變、成為梵谷的地方,這就是歐文斯通寫的「渴望與生活」的阿爾。天啊,稀里胡塗的我竟然不知道這個,而這不是我夢寐以求的麼?我真恨不得打自己幾下,不能原諒自己的胡塗。
明白以後看阿爾的眼神也不一樣了,那是一種充滿柔情、敬畏、幸福的眼神,那是一種溫柔、甜蜜、輕柔的觸摸,我於是按著地圖找到了他畫的花壇,原樣未變,又看到了他畫的黃房子的原址,房子已不復存在。然後我去了大教堂,右拐到旁邊的羅馬論壇的地方。
中午飯時間到了,沿著小廣場轉了三圈,下不定決心去哪家飯店就餐。廣場中心有些陽傘,傘下是一些金燦燦的帆布椅子,於是就坐下了,瞇著眼曬太陽。一會兒侍者讓我移到靠牆的圓桌,他拿出了一個菜單,封面是梵谷〈夜間露天咖啡館〉的複製品,我點了一份魚,然後靜靜地等待,不斷有成群的遊客從我身邊走過,每次走過都停下來,聽著導遊的講解看著牆頻頻點頭,然後照相,有一對靠牆坐著的母女顯然被惱怒了,衝著遊客橫眉冷對。好不容易安靜下來,我的飯端上來了,做的不是很好,吃著吃著,我的頭懵了一下,我看了看那堵黃色的牆,再看了看菜單上的畫,差點失聲叫出來,這就是梵谷〈夜間露天咖啡館〉的原型!霎時地轉天旋,我千想萬想也沒想到與我夢寐以求的畫作如此邂逅,我千尋萬找的畫作在最不經意的時刻給我一個驚喜。我為什麼偏偏在這個時候在這個飯店吃飯,又被移到靠牆的地方,這不是上天的安排又是什麼。
我站在梵谷畫畫的地點仔細觀看,沒有什麼改變,鵝卵石被改成了水泥地,那間咖啡館的上方有一些微小的變動。於是梵谷之夜降臨了,湛藍的夜空,碩大的星斗,深藍色的松柏,流動舒緩的空氣,在一切藍調中唯有咖啡廳散發著奪目的金黃,點亮了傾斜的天棚,映襯著零星的顧客,散落的圓桌,帶著圍裙的女侍者,讓夜色充滿人性的溫暖與關愛。不管是情場的失意還是戰場的得意,只要在這間小咖啡館坐坐,喝上一杯滾燙濃香的咖啡,一切都無足輕重、風飄雲散,什麼都可以重新再來。
我心滿意足地離開了,謝謝梵谷,謝謝你在這些年的指引,我知道我終有一天會看到那幅原作,但那已經不重要了。重要的是藝術永無止境,就像在尋找這幅畫的途中,會有失望,更會有意想不到的驚喜,但最重要的是永不停止地追求。 Copyright 2012 世界新聞網-北美華文新聞、華商資訊. All rights reserved.
Read more: 世界新聞網-北美華文新聞、華商資訊 - 尋找梵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