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庫斯是個讓人傷心的地方。
在沙漠裡行駛,目力所及,除了乾黃的沙土和緊貼地皮的乾草,就是黃土和枯草。在這種一成不變的狀態下幾個小時,視力疲勞。突然印入眼簾的一個廢棄的工廠,各式的鋼管縱橫,在黃土的背景下多添了幾道灰黑。接著就是空曠的街道和低矮的平房,行人杳無,稀疏的白楊散落在道路的兩旁,在風中瑟縮著。這個地方像是一個農村的集市,而不是卡拉卡爾帕克斯坦自治共和國(在烏茲別克境內)的首府——努庫斯.
努庫斯是人們避之唯恐不及的地方,這裡曾經是蘇聯化學武器試驗地,也是人類歷史上最大的生態災難——鹹海消失的地方。鹹海曾經是世界第四大內陸湖,魚產豐富,共有六萬人從事漁業生產。後來蘇聯為生產棉花,把注入鹹海的兩大河流改道,造成鹹海的水位劇降。由此引發湖水鹼化,魚源枯竭,沙漠擴大,現在的湖水面積只有三十年前的十分之一。以前魚米之鄉的天堂,活活給整成寸草不生的地獄,這裡,呼吸系統疾病、癌症、先天缺陷和畸形的發生率極高。
但就是在這麼一個地方,卻有一個中亞最大的藝術博物館,收藏了眾多的蘇聯前衛藝術家的畫作。而這個博物館的四萬四千個繪畫藏品,完全靠一個人的收集,他就是薩維斯基(Savitsky)。
薩維斯基是烏克蘭人,生於聖彼得堡。早年學習繪畫,被告知無繪畫天分後,改攻考古。他在二次大戰中和學校一起遷到塔什干待了兩年,1953年去中亞絲綢之路上的沙漠作考古挖掘,從此與這塊土地產生不解之緣,一輩子一個人待在這裡。
他一開始收藏的是中亞民族的服裝和飾品。蘇聯那時大張旗鼓地要廢除封建舊習,鼓勵穆斯林婦女摘掉頭巾,摒棄傳統服裝。於是女人們排著隊,把一個個精美絕倫的手織長袍、頭飾、圍巾投擲於篝火中。薩維斯基把這些被人們棄之如敝屣的東西收藏起來,並說服當地的政府建立一個博物館,他則負責博物館的組建和收藏,並從政府裡爭取到了不菲的經費。然而,不經意與一本畫冊的邂逅,使他把目光轉向蘇聯前衛藝術時期的作品。
蘇聯的二、三○年代是繪畫的黃金期,當時的畫家受歐洲畫壇影響,嘗試不同的畫派畫風,立體派、野獸派、表現主義、象徵主義,五花八門,各種流派爭奇鬥妍。最著名的代表畫家是康定斯基和夏卡爾。但他們同時也在嘗試將這些流派與本土結合,創造出與西歐畫派截然不同的民族風格。這些畫家把眼光轉入中亞的獨具特色的文化,許多畫家不遠千里到這裡采風,有的本身就是土生土長的烏茲別克人。題材多是這裡的風土人情:染房裡勞作的猶太人、在石榴樹下盤腿而坐的穆斯林人、熙熙攘攘的希瓦古城、撒馬爾罕的誦經堂。然而好景不長,1932年史達林一聲令下,要求藝術為人民服務,社會主義的現實主義成為唯一被接受的表現手法。藝術家的命運由此坎坷,有的畫家昧著良心變成御用畫家,更多的畫家則坐牢、流放。最讓人唏噓的是烏茲別克的畫家小組「新東方大師」和他們的命運。
在畫家小組裡最有個性的要數亞歷山大‧尼科拉耶夫(Alexender Nikolaev),他本是俄羅斯人,出生在莫斯科,二○年代被派到撒馬爾罕開發中亞文化,開始對中亞文化非常著迷。他不僅皈依伊斯蘭教,還給自己取了阿拉伯名字Usto Mumin,意為「虔誠的大師」。受伊朗細密畫的影響,他的畫幅很小,摒棄西方繪畫的透視,題材多是當地白袍白帽穆斯林的生活。1938年因同性戀被捕,關在古拉格集中營,四年後因證據不足放出。1957年去世。
小組裡另外一個代表人物是米哈爾‧庫辛(Mikhail Kurzin),他早年在莫斯科學習繪畫,1923年移居塔什干。1919年曾去過中國,對中國的臉譜很感興趣。1936年因醉酒喊反蘇維埃的口號被捕,被定性為「反蘇聯、形式主義、歪曲蘇聯現實、醜化蘇維埃人民」,判入獄五年加三年流放。服滿刑期後,庫辛於1945年移居布哈拉,因在牢獄裡長期營養不良,他出獄後畫的就是餃子、糕點。1948年因非法進入塔什干再次被捕,被判流放。1951年去世。
庫辛的朋友沃爾科夫(Alexander Volkov)是俄羅斯人,1888年出生在烏茲別克。他的畫深受野獸派和立體派的影響,同時結合中亞民族的特色,創造出非常鮮明的個人畫風。整幅畫由色彩鮮艷的小塊拼成,檸檬黃、橘紅、草綠、普魯士藍,題材多是帶頭巾的女子、穿長袍的男子和駱駝。他越畫越抽象,直到史達林一聲令下,開始改畫田間裡揮舞鋤刀的農民。最可悲的是,他不得不出賣他的好朋友庫辛,告發他反黨反蘇聯,而他則得以苟且偷生,畫他並不想畫的題材。然而不久他的畫風也被批為形式主義,於1957年去世。
沃爾科夫的得意學生坦斯克巴耶夫(Ural Transykbayev)的命運算是最好的。他早期的畫作深受野獸派的影響,畫出了許多色彩鮮艷的畫作。後來被迫改變題材和畫風,成了典型的御用畫家,獲得人民藝術家的稱號,也成為蘇聯藝術學院的院士。當薩維斯基看到他早期的畫作時,被作品的原創性和藝術性深深打動,全部運到努庫斯,大概他意識到這是唯一可以保存他早期畫作的方式。坦斯克巴耶夫念念不忘年輕時期的作品,1974年讓司機開車去努庫斯看他的作品,不想路上心臟病突發,到死也沒能再看上一眼。
就是在這種險惡的大環境下,薩維斯基冒著被殺頭坐牢的危險,偷偷收藏這些被官方明令禁止的畫作,更顯示其氣魄與膽識。他穿越一千七百公里到莫斯科,找到畫家或是他們的遺孀,收集那些藏在床底下、閣樓裡、天花板裡、箱子裡的畫作。錢用完了,他就寫欠條,保證以後償還,然後大包小裹地上火車,直坐到鐵軌消失的地方,再在杳無人煙的沙漠裡,靜靜等著卡車把他的收藏運回努庫斯。他這樣史詩般來回二十次,收集了四萬多幅畫。
當我走進新建的努庫斯美術館,被見到的景象震住了。在世界上看過無數個博物館和畫廊,從沒見過這麼密密麻麻掛滿畫作的牆壁,也從沒看過如此破爛的畫框。畫框用草繩拴著掛在那裡,給人感覺更像是畫家的畫室,而不是博物館。然而,我這時看到的博物館是新建的,有空調,也有乾濕度調控,以前全要靠工作人員把裝水的臉盆放在不同的角落,以抵抗沙漠裡乾燥的空氣。
現在蘇聯前衛藝術家的作品可以在市場天價賣出,如果博物館賣掉幾幅畫,工作人員的工資及館藏設備都會提高,但這些敬業的人們,以微薄的工資在困難的大環境下堅守,從沒有想到去賣畫。因為他們不可能把薩維斯基以生命換來的藝術品去作交易。
那些作品雖然有些雜亂無章地擺放在一起,卻用它們特有的語言給我細述背後的每一個故事。我感受到藝術家們悸動的靈魂、困苦的掙扎和絕望的吶喊。每一塊色彩的堆積、每一條線的描摹都在述說「我存在過,我嘗試過,我無怨無悔」。感謝薩維斯基一生皓首窮經地讓這些東躲西藏的作品有了棲身之地。正像他所說的,「博物館是珍藏藝術家靈魂的地方,在那裡什麼都不會被毀滅。」
在沙漠裡行駛,目力所及,除了乾黃的沙土和緊貼地皮的乾草,就是黃土和枯草。在這種一成不變的狀態下幾個小時,視力疲勞。突然印入眼簾的一個廢棄的工廠,各式的鋼管縱橫,在黃土的背景下多添了幾道灰黑。接著就是空曠的街道和低矮的平房,行人杳無,稀疏的白楊散落在道路的兩旁,在風中瑟縮著。這個地方像是一個農村的集市,而不是卡拉卡爾帕克斯坦自治共和國(在烏茲別克境內)的首府——努庫斯.
努庫斯是人們避之唯恐不及的地方,這裡曾經是蘇聯化學武器試驗地,也是人類歷史上最大的生態災難——鹹海消失的地方。鹹海曾經是世界第四大內陸湖,魚產豐富,共有六萬人從事漁業生產。後來蘇聯為生產棉花,把注入鹹海的兩大河流改道,造成鹹海的水位劇降。由此引發湖水鹼化,魚源枯竭,沙漠擴大,現在的湖水面積只有三十年前的十分之一。以前魚米之鄉的天堂,活活給整成寸草不生的地獄,這裡,呼吸系統疾病、癌症、先天缺陷和畸形的發生率極高。
但就是在這麼一個地方,卻有一個中亞最大的藝術博物館,收藏了眾多的蘇聯前衛藝術家的畫作。而這個博物館的四萬四千個繪畫藏品,完全靠一個人的收集,他就是薩維斯基(Savitsky)。
薩維斯基是烏克蘭人,生於聖彼得堡。早年學習繪畫,被告知無繪畫天分後,改攻考古。他在二次大戰中和學校一起遷到塔什干待了兩年,1953年去中亞絲綢之路上的沙漠作考古挖掘,從此與這塊土地產生不解之緣,一輩子一個人待在這裡。
他一開始收藏的是中亞民族的服裝和飾品。蘇聯那時大張旗鼓地要廢除封建舊習,鼓勵穆斯林婦女摘掉頭巾,摒棄傳統服裝。於是女人們排著隊,把一個個精美絕倫的手織長袍、頭飾、圍巾投擲於篝火中。薩維斯基把這些被人們棄之如敝屣的東西收藏起來,並說服當地的政府建立一個博物館,他則負責博物館的組建和收藏,並從政府裡爭取到了不菲的經費。然而,不經意與一本畫冊的邂逅,使他把目光轉向蘇聯前衛藝術時期的作品。
蘇聯的二、三○年代是繪畫的黃金期,當時的畫家受歐洲畫壇影響,嘗試不同的畫派畫風,立體派、野獸派、表現主義、象徵主義,五花八門,各種流派爭奇鬥妍。最著名的代表畫家是康定斯基和夏卡爾。但他們同時也在嘗試將這些流派與本土結合,創造出與西歐畫派截然不同的民族風格。這些畫家把眼光轉入中亞的獨具特色的文化,許多畫家不遠千里到這裡采風,有的本身就是土生土長的烏茲別克人。題材多是這裡的風土人情:染房裡勞作的猶太人、在石榴樹下盤腿而坐的穆斯林人、熙熙攘攘的希瓦古城、撒馬爾罕的誦經堂。然而好景不長,1932年史達林一聲令下,要求藝術為人民服務,社會主義的現實主義成為唯一被接受的表現手法。藝術家的命運由此坎坷,有的畫家昧著良心變成御用畫家,更多的畫家則坐牢、流放。最讓人唏噓的是烏茲別克的畫家小組「新東方大師」和他們的命運。
在畫家小組裡最有個性的要數亞歷山大‧尼科拉耶夫(Alexender Nikolaev),他本是俄羅斯人,出生在莫斯科,二○年代被派到撒馬爾罕開發中亞文化,開始對中亞文化非常著迷。他不僅皈依伊斯蘭教,還給自己取了阿拉伯名字Usto Mumin,意為「虔誠的大師」。受伊朗細密畫的影響,他的畫幅很小,摒棄西方繪畫的透視,題材多是當地白袍白帽穆斯林的生活。1938年因同性戀被捕,關在古拉格集中營,四年後因證據不足放出。1957年去世。
小組裡另外一個代表人物是米哈爾‧庫辛(Mikhail Kurzin),他早年在莫斯科學習繪畫,1923年移居塔什干。1919年曾去過中國,對中國的臉譜很感興趣。1936年因醉酒喊反蘇維埃的口號被捕,被定性為「反蘇聯、形式主義、歪曲蘇聯現實、醜化蘇維埃人民」,判入獄五年加三年流放。服滿刑期後,庫辛於1945年移居布哈拉,因在牢獄裡長期營養不良,他出獄後畫的就是餃子、糕點。1948年因非法進入塔什干再次被捕,被判流放。1951年去世。
庫辛的朋友沃爾科夫(Alexander Volkov)是俄羅斯人,1888年出生在烏茲別克。他的畫深受野獸派和立體派的影響,同時結合中亞民族的特色,創造出非常鮮明的個人畫風。整幅畫由色彩鮮艷的小塊拼成,檸檬黃、橘紅、草綠、普魯士藍,題材多是帶頭巾的女子、穿長袍的男子和駱駝。他越畫越抽象,直到史達林一聲令下,開始改畫田間裡揮舞鋤刀的農民。最可悲的是,他不得不出賣他的好朋友庫辛,告發他反黨反蘇聯,而他則得以苟且偷生,畫他並不想畫的題材。然而不久他的畫風也被批為形式主義,於1957年去世。
沃爾科夫的得意學生坦斯克巴耶夫(Ural Transykbayev)的命運算是最好的。他早期的畫作深受野獸派的影響,畫出了許多色彩鮮艷的畫作。後來被迫改變題材和畫風,成了典型的御用畫家,獲得人民藝術家的稱號,也成為蘇聯藝術學院的院士。當薩維斯基看到他早期的畫作時,被作品的原創性和藝術性深深打動,全部運到努庫斯,大概他意識到這是唯一可以保存他早期畫作的方式。坦斯克巴耶夫念念不忘年輕時期的作品,1974年讓司機開車去努庫斯看他的作品,不想路上心臟病突發,到死也沒能再看上一眼。
就是在這種險惡的大環境下,薩維斯基冒著被殺頭坐牢的危險,偷偷收藏這些被官方明令禁止的畫作,更顯示其氣魄與膽識。他穿越一千七百公里到莫斯科,找到畫家或是他們的遺孀,收集那些藏在床底下、閣樓裡、天花板裡、箱子裡的畫作。錢用完了,他就寫欠條,保證以後償還,然後大包小裹地上火車,直坐到鐵軌消失的地方,再在杳無人煙的沙漠裡,靜靜等著卡車把他的收藏運回努庫斯。他這樣史詩般來回二十次,收集了四萬多幅畫。
當我走進新建的努庫斯美術館,被見到的景象震住了。在世界上看過無數個博物館和畫廊,從沒見過這麼密密麻麻掛滿畫作的牆壁,也從沒看過如此破爛的畫框。畫框用草繩拴著掛在那裡,給人感覺更像是畫家的畫室,而不是博物館。然而,我這時看到的博物館是新建的,有空調,也有乾濕度調控,以前全要靠工作人員把裝水的臉盆放在不同的角落,以抵抗沙漠裡乾燥的空氣。
現在蘇聯前衛藝術家的作品可以在市場天價賣出,如果博物館賣掉幾幅畫,工作人員的工資及館藏設備都會提高,但這些敬業的人們,以微薄的工資在困難的大環境下堅守,從沒有想到去賣畫。因為他們不可能把薩維斯基以生命換來的藝術品去作交易。
那些作品雖然有些雜亂無章地擺放在一起,卻用它們特有的語言給我細述背後的每一個故事。我感受到藝術家們悸動的靈魂、困苦的掙扎和絕望的吶喊。每一塊色彩的堆積、每一條線的描摹都在述說「我存在過,我嘗試過,我無怨無悔」。感謝薩維斯基一生皓首窮經地讓這些東躲西藏的作品有了棲身之地。正像他所說的,「博物館是珍藏藝術家靈魂的地方,在那裡什麼都不會被毀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