萍水相逢在伊朗
冰荷
July 6, 2015, 6:00 am 2049 次
在德黑蘭的機場上等去Rasht的飛機,一個老太太穿者黑色chador,一塊黑布從頭裹住直垂到腳面。她露出的兩隻眼睛好奇地看著我,我衝她笑笑,然後用波斯話問好。
我用手裡的波斯日常用語字典和她聊起來,知道她也去Rasht。她聽說我要去Masouleh村,邀請我先到她家去,然後從那裡搭出租車。過一會兒她不見了,再出現時拿了兩杯茶。她很主人翁地照顧我上了飛機,我們的位子碰巧在一起。空姐來發糖,她一下抓了三、四顆,我笑她,她就舉著「這是兒子的」,又舉第二顆糖「媽媽」,第三顆糖「老公」。我以為她會說給孫子,但居然沒提,一問,才知她只有四十多歲。怎麼我把她當成奶奶級別了呢。理解了她的舉動,我就把從空姐那裡拿的糖給了她,又把包裡剩的糖也給了她.
飛機降落後,我尋找會說英語的人打聽去Masouleh的辦法。一個二十多歲、臉上濃妝艷抹衣著時髦的女孩走過來,自我介紹叫薩拉,在另外一個航空公司當空姐。她和我走到出租車站問到Masouleh的車價。她告訴我太貴了,建議我今晚和她去她媽那裡,明天再去不遲。我只好謝絕了「老太太」的好意,因為語言不通實在太困難。她聽了薩拉的翻譯,點點頭,摸了摸我的臉,眼淚汪汪地走了。
我和薩拉走出機場,一個身材圓滾的中年女人和一個腼腆的男孩迎接我們。我們進了一輛小車,車就在堵塞的車流中左突右撞。薩拉給我介紹是她的姨媽,而男孩是她的表弟巴伯,十歲。他們對我非常好奇,問各式各樣的問題。巴伯帶著一副圓眼鏡,剛開始極害羞,不到五分鐘就混熟了,告訴我他上過兩次電視。
車子停進了一幢房子,我隨著他們進了大門,裡面燈火通明,一堆笑臉圍在門口衝我們打招呼,我和他們一一握手寒暄,但一圈介紹下來,還是不知誰和誰是什麼親戚關係。當薩拉介紹她四歲的弟弟時我愣住了,薩拉二十多歲,怎麼會有這麼小的弟弟?她似乎理解我的困惑,解釋是她同母異父的弟弟。我也認識了薩拉母親,一個高高胖胖的女人;還有她的繼父法西,一個頭髮幾乎掉光的小老頭。
房子裝飾得如同一個宮殿,金絲絨的窗帘,洛可可式的塗金木椅上是絳紅色的絲絨坐墊,碩大的水晶吊燈在寬敞的客廳裡熠熠發光,到處鋪有巨大的地毯。旅遊過很多國家,也去過不少人的家,這是我見過最豪華的。
我們坐下後,他們開始把蛋糕傳給每個人。實在不明白為什麼甜點要在飯前吃,不想敗胃,就傳給別人。然後薩拉開始打開母親送的禮物,她說因為她不經常回家,又是長女,真是寵得不行。禮物包括水晶杯盞、衣服、各式的小東西,她則不為所動地看著,很有些女皇接納貢物的派頭。
不一會兒,吃飯的時間到了。偌大的餐桌上擺滿了各式的食物, 在伊朗遊玩了兩周,這是我吃得最豐盛、味道最好的一頓。他們不斷地讓我多吃菜,整個晚飯歡聲笑語。吃完飯,薩拉的母親要給我表演當地的民族舞。她腦袋扎一個紅頭巾,腰上繫一個圍裙,然後拿起一個大圓銅盤,在音樂聲和眾人的喝采聲中翩翩起舞。薩拉的姨媽也加入了她姊姊的舞蹈,兩個人嬉笑著,搖晃著身體,法西就趕快給她們的圍裙裡塞錢。很快,薩拉和法西也加入了舞者的行列。
表演完畢,大家報以熱烈的掌聲。這時,巴伯主動要求給我表演一個節目。他的表哥用葫蘆形的三弦琴伴奏,他就先低沉了嗓子,舒緩悠揚地唱起來,不知是否因為緊張,中間打磕吧,自己不好意思笑笑但又繼續唱下去,結束後又是一片喝采聲。
鬧完了,眾人散去。薩拉的母親想把我帶到她的臥房讓我睡在床上,我堅拒。就在另一個房間裡打地鋪,而薩拉和她的姨媽在客廳裡睡地鋪。
早上醒來,法西過來了。薩拉告訴我全家跟我一起去Masouleh村玩。我著實感動,又有些不安。她說周末一塊兒出去玩玩挺好,不用擔心。聊起來,才知道她的繼父還有家室。他和元配有五個女兒,但就是沒兒子。娶了薩拉的母親作二房,晚年得子,高興得不得了。
我聽得目瞪口呆。聽說過穆斯林可以娶四個老婆,但是頭一次遇見合法的二妻。薩拉說剛開始不能接受現實,不能理解她母親怎麼落到當別人的二老婆的境地。薩拉拒絕認法西,也從不叫他爸爸。但老頭人確實很好,對待薩拉和她的妹妹如同己出,慢慢她被感動,也接受他為家裡的一員。但老頭從不在薩拉媽媽家過夜,一天只來待一兩個小時。元配家也對老頭有二室意見很大,兩家從不走動。
「你後不後悔娶了二房?」我問法西。看著他蒼老的面孔,我以為他有七十多歲,而實際上只有五十多。伊斯蘭教允許一夫多妻,但丈夫必須對每個妻子平等,大房有的二房必須有。養一個家就夠累的,再弄另一個家,不是死要面子活受罪嗎?
他搖頭,臉上露出的是幸福的表情。我敲了一下腦袋,對一個一心想要兒子的人,這一切的辛勞都是值得的。而且看到薩拉與法西那麼親密的肢體語言,我真為薩拉有這麼一個父親高興。
一家六口上了小麵包車,浩浩蕩蕩向Masouleh挺進。因為是周末,村子到處是遊人。村子依山而建,布滿了赭黃色的兩三層泥屋,木製的門窗,沿著山脈的起伏錯落有致。狹窄的山路上到處是搭棚的商販。以為可以找到當地的手工藝品,結果百分之九十是從中國進口的廉價低質的雜貨。走在偏僻的山區看到中國紅的掛件,心裡說不出的悲哀。伊朗的手工業是那麼出色與發達,怎麼沒落到這個地步?當地政府一定要出台一些政策,保護民族傳統產業。結果我轉了一圈,什麼都沒買。
玩完後,老頭兒開車把我們送到薩拉母親那裡,她母親又忙著給我們做中午飯,老頭飯沒吃就去忙生意去了。薩拉則利用這個機會教她弟弟英文,小傢伙很聰明,看圖片就能說出英文名字。談起她母親,薩拉還是嘆氣,伊朗男人不願娶離過婚又有孩子的女人,她母親要麼一個人過一輩子,要麼當二房。
「她以前的精神狀態要好得多。自己開了一個理髮店,一天到晚快快樂樂。現在法西不讓她出去工作,在家待著,百無聊賴,結果體重猛增。」
這讓我想起土耳其看到的蘇丹宮殿裡Haram,女人在金屋裡衣食無憂,但那種生活可以把人禁錮得發瘋。
晚飯是在薩拉的姨媽家吃的,法西又來當車夫,把我們送到姨媽的公寓。姨媽的公寓明顯要小得多,但裝飾得很漂亮。吃飯的時候就在地毯上鋪塊塑料布,大家席地而坐,邊吃邊聊薩拉的前途。
薩拉說她去荷蘭讀過兩年大學,但想家想得太厲害,沒學完就回伊朗。而她的妹妹也是如此,出去了兩年又回來了。我告訴她如想去加拿大,必須有學歷。雖然她很喜歡空姐的工作,她不可能到加拿大就幹這個工作。姨媽告訴我她非常喜歡加拿大,她把袖子捲起來,露出她胳臂上的加拿大國旗的紋身。她們問了很多有關加拿大的問題,從物價、房價、到工資,一一問到。我提到加拿大的男人不在乎女人以前是否結過婚,有無孩子,只要他喜歡就行。他們聽了, 嘖嘖稱讚。但聽到男人可以和比他大十幾歲的女人結婚時,姨媽連連搖頭,直呼:helli bad(太壞,太壞)。好像亂倫一樣天理難容。我反問她為什麼男人可以娶比他小四十歲的女人,而輪到女人卻大逆不道?看來思想觀念的轉變要從女人開始。
第二天一大早起來趕車,薩拉的母親告訴我薩拉晚上鬧胃疼,正睡著,沒法起來送我。出租車到了門口,我給薩拉的母親一個擁抱,感謝她的盛情款待。
車走遠,我回頭最後看了一眼那房子。這麼大的世界如此萍水相逢,從此她們成為我記憶中的一部分。
詩歌的窘境
■冰荷
March 5, 2015, 6:00 am 12 次
收到出版社的一電子郵件,決定停止印刷我的英文詩集《字母禪》。這個消息在意料之中,但面對現實時,心還是喀噔了一下。
此書已經好幾年一本都未賣出了。前兩天才收到過去七年的稿費,77.95美元,最後四年都是零。出版社不會保留賣不出去的書,書占空間,堆在倉庫裡,除了變黃和積塵之外,一無是處。
這本書在2005年出版的時候還風光了一陣,電台的採訪、報紙的報導、作家節的邀請、書展的簽名、首發式的朗誦……。但熱鬧完了,歸於沉寂。過了一個輪迴,到了壽終正寢的時刻。
出版社同意將剩下的幾十本書以每本3美元賣給我。因庫存不多,我一咬牙全部買下。但希望這些書能到讀者手裡,我乾脆在微信裡廣而告之,看誰想要。以前一本定價16.95美元,現在一本3美元。很快地,同學們紛紛響應,不到二十四小時訂了十七本。
感動、感慨又感傷……。花七年心血寫的書,終於有了好的歸宿。
仔細想想,為什麼要寫詩?詩的價值在哪裡?詩歌創作算是生產效率最低的行業,如果按產值比,幾乎為零。幾十頁的書,要反覆推敲,有的詩花兩三年才能敲定。就寫作類別來說,詩歌比起小說或傳記,更是相形見絀。中國詩講究的是言有盡而意無窮,越短,越少,越妙。但如今的行情是按字數付稿費,作家的身價以「著作等身」作為衡量標準,除非你有惠特曼那種大河奔騰、一瀉千里的寫作風格,想通過寫詩賺稿費是痴心妄想。孟浩然的〈春曉〉共二十個字,此詩若發表在當今的時代,稿費可能只夠買杯咖啡。但這首詩給幾億中國人一千多年心靈的滋潤、意象的開發、審美的提高,怎可能用幾個銅錢來衡量?在中國歷史發展的長河中,從《詩經》到《離騷》,從《古詩十九首》到唐詩宋詞,有多少首詩在孕育著中國文化、塑造著中國文化的底蘊?
現代北美詩人的生活是悲慘的。在渥太華,幾位大名鼎鼎的詩人,曾上過報紙、得過獎、出過幾本詩集,但還在地下室的餐廳裡端盤子。過去端,現在端,將來還要端下去。社會對詩歌的冷漠,弄得詩人一天到晚自問:詩歌是不是已死?詩歌與現代生活還有什麼關聯?加拿大三千五百萬的人口,一本詩集賣到六、七百冊就可以上詩歌類的暢銷榜,也就是說六萬人裡若有一人買書,詩人就感激涕零。一般詩人出書得的三、四百塊稿費,還不如政府一個月的救濟,而他們常常要花幾年的時間才寫成一本書。
也許詩歌就不該有市場價值,以銷售量衡量詩歌的成敗本身就是謬誤。就算是李白杜甫,他們寫詩的時候也沒有想過稿費吧。很多詩人在死後其作品才被發現,像美國女詩人狄金森和葡萄牙詩人佩索阿(Pessoa),都是生前默默無聞,一個人關在小屋子裡悶頭寫,死後才名揚千里。艾略特在出名前在銀行工作,而史蒂文斯(Wallace Stevens)一輩子在保險公司做副總裁,寫詩只是業餘時間的自娛。美國現代女詩人普拉絲(Sylvia Plath)因把全部人生定位於詩人,終不堪生活窘迫、丈夫背叛、精神崩潰,最後以開煤氣了結生命。
詩歌的價值在於一個社會對詩歌的定位。中國古代對詩歌的尊崇可謂空前絕後,由此造就了中國的詩歌王國地位。左思的一首《三都賦》,豪貴之家競相傳寫,以致洛陽紙貴。當初白居易到長安拜顧況,顧看到白的名字,調侃道:「米價方貴,居亦弗易。」等看到白居易的詩稿:「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轉而改口道:「得道個語,居亦易矣!」一首五言詩可以使一個北漂青年從默默無聞到名蓋京華,從衣食無著到衣錦還鄉。詩的影響力到了如此,不能不使人驚嘆。當代詩人只能感嘆時光不再,那種社會的肯定和人們的擁戴不是微薄稿費所能補償的。
詩歌在北美的五、六○年代也曾經風光無限。金斯堡的一首〈嚎叫〉,使他執美國社會的牛耳,開啟了美國六○年代的反戰、黑人平權、婦女解放及性革命,影響不可謂不深遠。但曾幾何時,詩歌開始式微,雖然有各種政府資金支持,有各式基金會贊助,詩歌在社會裡的作用正消失殆盡。
是現代詩人的作品超越不了前人的高度?還是整個社會被泛濫的信息所吞沒?難道人們不再有閑情逸致去欣賞詩歌帶來的境界?
折戟沉沙,大浪淘盡。好的詩文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就像歷代前朝的文化遺存,都是經過時間洗練的詩文、繪畫、書法。文章千古事, 得失寸心知。不管書賣不賣得出去,依舊要十年磨一劍。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因為熱愛,才如此執著,無怨無悔。
■冰荷
March 5, 2015, 6:00 am 12 次
收到出版社的一電子郵件,決定停止印刷我的英文詩集《字母禪》。這個消息在意料之中,但面對現實時,心還是喀噔了一下。
此書已經好幾年一本都未賣出了。前兩天才收到過去七年的稿費,77.95美元,最後四年都是零。出版社不會保留賣不出去的書,書占空間,堆在倉庫裡,除了變黃和積塵之外,一無是處。
這本書在2005年出版的時候還風光了一陣,電台的採訪、報紙的報導、作家節的邀請、書展的簽名、首發式的朗誦……。但熱鬧完了,歸於沉寂。過了一個輪迴,到了壽終正寢的時刻。
出版社同意將剩下的幾十本書以每本3美元賣給我。因庫存不多,我一咬牙全部買下。但希望這些書能到讀者手裡,我乾脆在微信裡廣而告之,看誰想要。以前一本定價16.95美元,現在一本3美元。很快地,同學們紛紛響應,不到二十四小時訂了十七本。
感動、感慨又感傷……。花七年心血寫的書,終於有了好的歸宿。
仔細想想,為什麼要寫詩?詩的價值在哪裡?詩歌創作算是生產效率最低的行業,如果按產值比,幾乎為零。幾十頁的書,要反覆推敲,有的詩花兩三年才能敲定。就寫作類別來說,詩歌比起小說或傳記,更是相形見絀。中國詩講究的是言有盡而意無窮,越短,越少,越妙。但如今的行情是按字數付稿費,作家的身價以「著作等身」作為衡量標準,除非你有惠特曼那種大河奔騰、一瀉千里的寫作風格,想通過寫詩賺稿費是痴心妄想。孟浩然的〈春曉〉共二十個字,此詩若發表在當今的時代,稿費可能只夠買杯咖啡。但這首詩給幾億中國人一千多年心靈的滋潤、意象的開發、審美的提高,怎可能用幾個銅錢來衡量?在中國歷史發展的長河中,從《詩經》到《離騷》,從《古詩十九首》到唐詩宋詞,有多少首詩在孕育著中國文化、塑造著中國文化的底蘊?
現代北美詩人的生活是悲慘的。在渥太華,幾位大名鼎鼎的詩人,曾上過報紙、得過獎、出過幾本詩集,但還在地下室的餐廳裡端盤子。過去端,現在端,將來還要端下去。社會對詩歌的冷漠,弄得詩人一天到晚自問:詩歌是不是已死?詩歌與現代生活還有什麼關聯?加拿大三千五百萬的人口,一本詩集賣到六、七百冊就可以上詩歌類的暢銷榜,也就是說六萬人裡若有一人買書,詩人就感激涕零。一般詩人出書得的三、四百塊稿費,還不如政府一個月的救濟,而他們常常要花幾年的時間才寫成一本書。
也許詩歌就不該有市場價值,以銷售量衡量詩歌的成敗本身就是謬誤。就算是李白杜甫,他們寫詩的時候也沒有想過稿費吧。很多詩人在死後其作品才被發現,像美國女詩人狄金森和葡萄牙詩人佩索阿(Pessoa),都是生前默默無聞,一個人關在小屋子裡悶頭寫,死後才名揚千里。艾略特在出名前在銀行工作,而史蒂文斯(Wallace Stevens)一輩子在保險公司做副總裁,寫詩只是業餘時間的自娛。美國現代女詩人普拉絲(Sylvia Plath)因把全部人生定位於詩人,終不堪生活窘迫、丈夫背叛、精神崩潰,最後以開煤氣了結生命。
詩歌的價值在於一個社會對詩歌的定位。中國古代對詩歌的尊崇可謂空前絕後,由此造就了中國的詩歌王國地位。左思的一首《三都賦》,豪貴之家競相傳寫,以致洛陽紙貴。當初白居易到長安拜顧況,顧看到白的名字,調侃道:「米價方貴,居亦弗易。」等看到白居易的詩稿:「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轉而改口道:「得道個語,居亦易矣!」一首五言詩可以使一個北漂青年從默默無聞到名蓋京華,從衣食無著到衣錦還鄉。詩的影響力到了如此,不能不使人驚嘆。當代詩人只能感嘆時光不再,那種社會的肯定和人們的擁戴不是微薄稿費所能補償的。
詩歌在北美的五、六○年代也曾經風光無限。金斯堡的一首〈嚎叫〉,使他執美國社會的牛耳,開啟了美國六○年代的反戰、黑人平權、婦女解放及性革命,影響不可謂不深遠。但曾幾何時,詩歌開始式微,雖然有各種政府資金支持,有各式基金會贊助,詩歌在社會裡的作用正消失殆盡。
是現代詩人的作品超越不了前人的高度?還是整個社會被泛濫的信息所吞沒?難道人們不再有閑情逸致去欣賞詩歌帶來的境界?
折戟沉沙,大浪淘盡。好的詩文經得起時間的考驗。就像歷代前朝的文化遺存,都是經過時間洗練的詩文、繪畫、書法。文章千古事, 得失寸心知。不管書賣不賣得出去,依舊要十年磨一劍。
衣帶漸寬終不悔,為伊消得人憔悴。因為熱愛,才如此執著,無怨無悔。
每個去烏茲別克旅游的人都會面臨一個問題,去還是不去費爾干納盆地。 盆地是中亞的糧倉、菜籃子,也是人口最密集的地區, 匯聚著哈薩克人、烏茲別克人、吉爾吉斯人、塔吉克人。蘇聯統治中亞后,將盆地按民族一分為三,由烏茲別克佔絕大地,小部分被分給吉爾吉斯和塔吉克。但中亞自古是游牧民族,沒有國家概念,隻有氏族、部落區分,不同民族的人混居在一起。蘇聯解體前屬一個國家,相安無事。解體后,由於民族問題引起的領土糾紛導致武裝沖突,先后發生多次流血事件。雖然盆地被譽為中亞的瑞士,也有不少古跡,游客一般很少光顧。
但我下定決心去盆地,因為這裡與中國歷史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當初張遷通西域想聯合月氏夾擊匈奴,就經過這裡。漢武帝與大宛簽約打通絲綢之路,是在這裡。李廣利兩次帶兵武力爭奪汗血寶馬, 演繹了屠城,兵敗,圍城, 掠馬,在這裡。玄奘取經,經過這裡。 這裡同樣與世界史緊密相聯,亞歷山大帝在這裡馳騁過,阿拉伯人也曾在這裡耀武揚威 ,成吉思汗的鐵蹄踏平過這裡,鐵木真席卷之后又重建了這裡。我此行的重要目的就在納曼干(Namagan)不遠的Akhsikent廢墟,被李廣利圍城四十天的大宛城。
到了安集延(Andijan)才領會到游客的稀少。偌大的旅館,隻碰見一對從澳大利亞來的游客。我知道廢墟不好找,特意前一天晚上包了一天的出租車,把我要去的路線寫清楚。
第二天,一個短小精悍、頭發黑亮的小伙子來了。我知道他不會說英語,特意到前台請旅店服務人員翻譯,把我要去的地方再確定一下。沒想到他擺擺手,一幅胸有成竹的樣子。 我知道行程挺滿,也不好意思浪費時間,就和他上路了。
一個多小時就開到了納曼干,修的平整的道路兩旁是運動會的 廣告。我一直問他當地的集市在哪兒,因為景點就在集市附近,而他隻顧往前開。窗外繁華的城市景色被荒涼的土丘替代,我知道這離市區背道而馳,沒辦法,我叫他停車,給他看地圖, 反復強調我要去的地方。他意思是我們已經經到過納曼干了,要去下一個地方。我立刻七竅生煙,哪有說游客不停下來看景點的?由此可見這裡游客稀少,出租司機連這個最基本的常識都不懂。他看我著急,趕忙打電話,打聽了集市的地方,我這才意識到此公連納曼干都沒來過,找他開車整個一個盲人摸象。他把車掉轉頭,打算往集市開,我說算了,既然現在離第二個景點不遠了,就往下開吧,反正要原路返回,再去不遲。
到了chosu, 我想看當地著名的刀子產地。他吸取教訓,不敢怠慢,到處問工廠在哪兒。到了一家廠子,人家說已停止生產,可以到集市買刀。我知道他沒找對地方,但實在懶得跟他費勁, 就直接去了集市。不到五分鐘就把一把彎月刀搞定。我然后再旁邊的小店吃了碗面,他則在外面抽煙。
我們又開回納曼干, 他下車問警察方向,開了不久,他又停下,又去問, 然后指指周邊告訴我這就是Akhsikent。我一看,到處是三四層的新樓, 一點古跡都沒有, 心想這下完了,碰見這主,是找不著古跡了。我掏出英俄字典,指著廢墟的俄文單詞, 廢墟,不是20世紀的爛樓,廢墟。他又出去了,不一會兒回來,開動了汽車, 跟著另外一輛車,左拐右拐,到了一個居民樓前停下來。我更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居民樓不應該緊連廢墟吧。
前面車裡出來一個長者,我和他們走進一樓的一戶人家,立刻被眼前的木質家具和精美的水晶飾品所吸引, 一看就知家境殷實。一個二十多歲,疏著大吊辨、 身材豐腴的女人笑意盈盈地走過來,用英文歡迎我,給我水果吃。我要了杯涼水,和她聊起來,才知道我的司機碰到她的司機,她的司機知道她是英文老師,就給我們帶過來了,這樣所有的問題都可以弄明白了。我一聽,非常高興,告訴她我想去廢墟。她把我的旅游書打開,高聲朗讀了有關廢墟的介紹,然后宣布她知道地方在哪兒,還說她曾讀過關於廢墟的資料。我心裡一塊石頭落了地。她又說地方比較遠,最好是她的司機帶我們去,坐一輛車,這樣不會迷路。我問她去不去,她點點頭,我差點沒蹦到天上。烏茲比克說英文的本來就少,到了盆地,幾乎沒人懂英文,我的俄語有限,交流起來費死勁。這下好了,有她就不發愁了。
她去換衣服前還沒忘了讓我吃水果。我看著那些精美的水晶,問她在哪裡買的,她說烏魯木齊和阿塞拜疆。沒想到烏魯木齊有那麼漂亮的東西。她說她開了一家餐具店,經常去烏魯木齊進貨。等了半天她還沒出現,我溜達到走廊裡,看見她正在鏡前描眉畫眼。她已換上了一件粉花裙,一條緊身薄褲子,腳上一雙金色平底鞋,一個漂亮的坤包。這哪是逛廢墟,這是與男友約會的裝扮。
我們四個上了車,沒開一會兒,她問我愛不愛吃草莓,我點頭。她要車停下,去買草莓。我來的正是草莓收獲時節,從塔什干開車進盆地的四個小時的車程裡,沿路每二十米就是個草莓攤。不一會兒她回來了,左手提了一大兜草莓,右手一大兜櫻桃。我們一路上就大吃特吃,他們把核一路丟出窗外。
二十分鐘后我們開到一個砌著圍牆的地方。我和她下車往廢墟走去。她說多高興今天碰到我,剛好學校放假。又說她從這裡路過無數次,但從來沒有進去看過。我們沿著土坡慢慢往上走,她又告訴我她懷孕三個月。我一邊祝賀她,一邊又擔心她的身體。她說這種鍛煉對身體有好處。到了上面,她一會兒左手指天,一會兒張開雙臂,我就不停地給她拍照。這期間她還不閑著, 忙乎著一個又一個的電話。我在各地瞎轉,不斷捕捉拍照的角度。但在廢墟上,放眼一望,都是起伏的土丘,看不出城池的雄偉, 但對城裡人來講兩千多年前發生的故事是多麼驚心動魄。
漢武帝得知西域有一種寶馬, 日行千裡,揮汗如血,就鑄了一匹金馬,派人去大宛換馬。沒想到人家不同意。漢使回國的路途又遇劫匪,金馬被搶,使者被殺。漢武帝大怒,派李廣利帶騎兵六千及郡國精兵數萬討伐, 沿途各國不給供給,李廣利馬困兵乏,攻城不下反而一敗涂地, 灰溜溜地退到敦煌。三年後,漢武帝再派李廣利討馬,這次兵六萬,牛十萬,馬三萬,浩浩蕩蕩出發。所到之地沒見過這陣勢,壼漿簞食以迎,唯輪台國抵抗,屠之。李廣利來這裡攻城不下,隻好圍城四十天,但城裡有秘密水源,最后李廣利切斷水源,城裡的王公貴族拿著國王的首級,又讓李挑寶馬三千,最后才免被屠城。然而讓李帶回 的三千匹寶馬,走回中國隻剩一千。在歷史長河中,血汗寶馬經不住與中國馬的雜交,最后竟完全消失了。
我站在那裡,五味雜陳,在國內上歷史課自宋代以后就沒高興過。那些詩詞歌賦描繪的國破家亡,那些壯士“志未酬,鬢已秋”的悲嘆,還有皇帝身陷囹圄的故國不堪回首, 編織成一層層的積郁沉澱在心裡。而到了鴉片戰爭,各種不平等條約,割地賠款,喪權辱國,更是讓人仰天長嘯、壯懷激烈。然而歷史就是歷史,落后就意味著挨打。
而在這裡,歷史是強盛的西漢,中國不是戰敗國而是入侵者。 我應該高興嗎?難得在中國境外的地方,看見中國耀武揚威,我應該自豪嗎?但我實在得意不起來。 以六萬之重的軍隊, 橫跨雪山沙漠,欺負如此弱小的國家,實在霸道。
但我又有什麼資格以現在的眼光評論兩千年前發生的事?世界歷史不就是弱肉強食、適者生存的演繹。但看到世界各地被歐洲殖民者禍害下的陳跡,又不能了然於心。也許每個國家都應該教育國人對其他民族的傷害而不僅僅強調自己是受害者,這樣世界就多些安寧。
“中國人到過這裡!” 瑪慕拉興高採烈地歡呼著。不知她什麼時候打完電話,來到我身邊。她突然想到什麼,“中國人為什麼到這裡來?”
“為了馬。”我低聲支吾著。
她沒再問。我們下山了。
山下有個小飯店,在樹叢掩映中。瑪慕拉給老司機錢去買水,又把沒吃完的草莓和櫻桃放在盤子裡繼續吃。她發現旁邊有個碩大的水泥砌的魚池,招呼我去看,魚果然很大,在裡面游來游去。她又問我喜歡不喜歡魚,可以請我用餐。但晚上還要趕回安集延, 我就謝絕了。
我忽然看到不遠處有一群長者正坐在大床上吃茶,頭上都戴著鑲著白花邊的小黑方帽。 我走過去,躬身向他們問好。瑪慕拉告訴我這些長者都去過麥加朝聖,在當地很受尊重。我指著廢墟, 問起歷史。他們說幾百年前有一次大地震,牆倒樓塌,死了好多人,人們就放棄了這個地方,在別的地方建了新城。我又問是不是中國人來過。他們點點頭。我還想問更多的問題,又覺不妥,隻好打住。問什麼呢?問他們對中國人來此搶馬的感受?問他們是否還忌恨中國人?
臨走時,我們把草莓和櫻桃都送給了老人。
但我不甘心就這麼回去,無論如何要在廢墟下面看看。廢墟旁有一座小橋,我們沿著橋走到中間,我看角度不錯,就拿起相機拍了一張。沒想到橋兩邊的崗樓裡同時大聲喝叱,兩個軍人分別從兩頭向我這邊跑來。瑪慕拉嚇的顫顫巍巍,使勁和他們說話。然后告訴我不能拍照橋梁。我們走回橋頭,一個士兵要把照片刪掉,我把相片給他看,確認照的是廢墟,這才放行。
我們從廢墟腳下,鑽過上鎖的鐵門, 在一條鄉間小路走過去。 水塘裡有各式植被。 從這裡看廢墟才知其雄偉,幾十米高的圍牆,厚重的土坯,怪不得李廣利攻打不下。拿不到寶馬就見不了皇帝,弄不好命也保不住。
回到車上,瑪慕拉一個勁兒地留我吃晚餐,說要給我做plov。Plov是烏茲別克的國菜,我吃過許多次,都在飯館裡,但這次是在人家裡, 肯定要比飯店裡的好吃,又能學習廚藝,我心裡痒痒的。我問小伙子, 但他晚上要參加一個朋友的婚禮。我又問老司機能不能給我開回安集延。 但他謝絕了,那麼晚,開去又開回。 我不甘心,就使勁央求小伙子。才4點多,一個多小時后就可以吃飯了, 他中午又沒吃飯,小伙子同意了。
於是我們去買食材。到了一家雜貨店裡,瑪慕拉買了一堆東西,看見兩個孩子,就給每個孩子買了冰激凌。回到她的住處,老司機又出去拉活兒去了。小伙子開車帶我去看其他的景點,她則在家裡做飯。
我轉完回來。肉已經在鍋裡燒好,她把大米放在上面,讓牛肉、洋蔥、葡萄干、胡蘿卜和米飯一起小火騰熟。閑下來,我們聊天。她說英語教師一月收入4百美元,在當地算很高的收入,又有退休金。再加上她的餐具店,到中國進貨時每月可有幾千美元的收入。她不像其他女孩,20 歲就結婚,然后馬上生孩子,一輩子就在家裡當主婦。她是先把經濟基礎打好,25歲結婚,28 歲懷孕。我很佩服她的英明決定。
聊起我旅游的經歷, 她問我最喜歡的哪些國家,我想了想,提到土耳其、敘利亞、伊朗。“都是穆斯林國家!”她不禁驚呼。問起緣由,我說是因為人。風景古跡到處都有,惟有那些人, 他們的音容笑貌和善行,讓我不能忘懷。
我給她看在烏茲別克拍的照片,她贊嘆各個地方的美麗,一眼就認出撒馬爾罕的Registan,但沒去過。我很是不解,經常去烏魯木齊的人,為什麼不去撒馬爾罕?
“I don’t go.”她不停地說著。
我后來才意識到她去中國是為了生意,而去撒馬爾罕是休閑。
她給我看她的照片,其中一個是她烏魯木齊的中國朋友,每次他都招待她去飯店吃飯。她說她怎樣喜歡中國和中國人。
飯做好了,陸陸續續來了十幾個人,她的妹妹和孩子,她的朋友和鄰居,她的司機和我的司機。我品嘗著美味的Plov、 色拉、酸奶,感慨著這一天的奇遇。 如果不是李廣利,我不會到費爾干納盆地,不會找著這個不懂英文的司機,也不會碰見那個老司機,也就遇見不了瑪慕拉。 這一切似乎都是冥冥中上天主宰,就是為了讓我接觸那些好客的當地人。
瑪慕拉根本沒有坐下來吃飯,忙前忙后招待別人。吃完飯,我們不能久坐,要離開時,她送給我兩塊鑲著蕾絲和小白珠的手帕。我的心突然充溢著什麼,滿的快要從眼眶裡溢出。哪有這種道理,連吃帶拿的。我死活不要,但推不掉,隻好接受了。
“你下次再來,I guest you.” 我笑了,知道她說要招待我。我說一定,有這麼好客熱情的朋友,怎麼可能不來,更何況烏茲別克早已進入了那一串讓我心儀國家的名單。
但我下定決心去盆地,因為這裡與中國歷史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 當初張遷通西域想聯合月氏夾擊匈奴,就經過這裡。漢武帝與大宛簽約打通絲綢之路,是在這裡。李廣利兩次帶兵武力爭奪汗血寶馬, 演繹了屠城,兵敗,圍城, 掠馬,在這裡。玄奘取經,經過這裡。 這裡同樣與世界史緊密相聯,亞歷山大帝在這裡馳騁過,阿拉伯人也曾在這裡耀武揚威 ,成吉思汗的鐵蹄踏平過這裡,鐵木真席卷之后又重建了這裡。我此行的重要目的就在納曼干(Namagan)不遠的Akhsikent廢墟,被李廣利圍城四十天的大宛城。
到了安集延(Andijan)才領會到游客的稀少。偌大的旅館,隻碰見一對從澳大利亞來的游客。我知道廢墟不好找,特意前一天晚上包了一天的出租車,把我要去的路線寫清楚。
第二天,一個短小精悍、頭發黑亮的小伙子來了。我知道他不會說英語,特意到前台請旅店服務人員翻譯,把我要去的地方再確定一下。沒想到他擺擺手,一幅胸有成竹的樣子。 我知道行程挺滿,也不好意思浪費時間,就和他上路了。
一個多小時就開到了納曼干,修的平整的道路兩旁是運動會的 廣告。我一直問他當地的集市在哪兒,因為景點就在集市附近,而他隻顧往前開。窗外繁華的城市景色被荒涼的土丘替代,我知道這離市區背道而馳,沒辦法,我叫他停車,給他看地圖, 反復強調我要去的地方。他意思是我們已經經到過納曼干了,要去下一個地方。我立刻七竅生煙,哪有說游客不停下來看景點的?由此可見這裡游客稀少,出租司機連這個最基本的常識都不懂。他看我著急,趕忙打電話,打聽了集市的地方,我這才意識到此公連納曼干都沒來過,找他開車整個一個盲人摸象。他把車掉轉頭,打算往集市開,我說算了,既然現在離第二個景點不遠了,就往下開吧,反正要原路返回,再去不遲。
到了chosu, 我想看當地著名的刀子產地。他吸取教訓,不敢怠慢,到處問工廠在哪兒。到了一家廠子,人家說已停止生產,可以到集市買刀。我知道他沒找對地方,但實在懶得跟他費勁, 就直接去了集市。不到五分鐘就把一把彎月刀搞定。我然后再旁邊的小店吃了碗面,他則在外面抽煙。
我們又開回納曼干, 他下車問警察方向,開了不久,他又停下,又去問, 然后指指周邊告訴我這就是Akhsikent。我一看,到處是三四層的新樓, 一點古跡都沒有, 心想這下完了,碰見這主,是找不著古跡了。我掏出英俄字典,指著廢墟的俄文單詞, 廢墟,不是20世紀的爛樓,廢墟。他又出去了,不一會兒回來,開動了汽車, 跟著另外一輛車,左拐右拐,到了一個居民樓前停下來。我更丈二和尚摸不著頭腦,居民樓不應該緊連廢墟吧。
前面車裡出來一個長者,我和他們走進一樓的一戶人家,立刻被眼前的木質家具和精美的水晶飾品所吸引, 一看就知家境殷實。一個二十多歲,疏著大吊辨、 身材豐腴的女人笑意盈盈地走過來,用英文歡迎我,給我水果吃。我要了杯涼水,和她聊起來,才知道我的司機碰到她的司機,她的司機知道她是英文老師,就給我們帶過來了,這樣所有的問題都可以弄明白了。我一聽,非常高興,告訴她我想去廢墟。她把我的旅游書打開,高聲朗讀了有關廢墟的介紹,然后宣布她知道地方在哪兒,還說她曾讀過關於廢墟的資料。我心裡一塊石頭落了地。她又說地方比較遠,最好是她的司機帶我們去,坐一輛車,這樣不會迷路。我問她去不去,她點點頭,我差點沒蹦到天上。烏茲比克說英文的本來就少,到了盆地,幾乎沒人懂英文,我的俄語有限,交流起來費死勁。這下好了,有她就不發愁了。
她去換衣服前還沒忘了讓我吃水果。我看著那些精美的水晶,問她在哪裡買的,她說烏魯木齊和阿塞拜疆。沒想到烏魯木齊有那麼漂亮的東西。她說她開了一家餐具店,經常去烏魯木齊進貨。等了半天她還沒出現,我溜達到走廊裡,看見她正在鏡前描眉畫眼。她已換上了一件粉花裙,一條緊身薄褲子,腳上一雙金色平底鞋,一個漂亮的坤包。這哪是逛廢墟,這是與男友約會的裝扮。
我們四個上了車,沒開一會兒,她問我愛不愛吃草莓,我點頭。她要車停下,去買草莓。我來的正是草莓收獲時節,從塔什干開車進盆地的四個小時的車程裡,沿路每二十米就是個草莓攤。不一會兒她回來了,左手提了一大兜草莓,右手一大兜櫻桃。我們一路上就大吃特吃,他們把核一路丟出窗外。
二十分鐘后我們開到一個砌著圍牆的地方。我和她下車往廢墟走去。她說多高興今天碰到我,剛好學校放假。又說她從這裡路過無數次,但從來沒有進去看過。我們沿著土坡慢慢往上走,她又告訴我她懷孕三個月。我一邊祝賀她,一邊又擔心她的身體。她說這種鍛煉對身體有好處。到了上面,她一會兒左手指天,一會兒張開雙臂,我就不停地給她拍照。這期間她還不閑著, 忙乎著一個又一個的電話。我在各地瞎轉,不斷捕捉拍照的角度。但在廢墟上,放眼一望,都是起伏的土丘,看不出城池的雄偉, 但對城裡人來講兩千多年前發生的故事是多麼驚心動魄。
漢武帝得知西域有一種寶馬, 日行千裡,揮汗如血,就鑄了一匹金馬,派人去大宛換馬。沒想到人家不同意。漢使回國的路途又遇劫匪,金馬被搶,使者被殺。漢武帝大怒,派李廣利帶騎兵六千及郡國精兵數萬討伐, 沿途各國不給供給,李廣利馬困兵乏,攻城不下反而一敗涂地, 灰溜溜地退到敦煌。三年後,漢武帝再派李廣利討馬,這次兵六萬,牛十萬,馬三萬,浩浩蕩蕩出發。所到之地沒見過這陣勢,壼漿簞食以迎,唯輪台國抵抗,屠之。李廣利來這裡攻城不下,隻好圍城四十天,但城裡有秘密水源,最后李廣利切斷水源,城裡的王公貴族拿著國王的首級,又讓李挑寶馬三千,最后才免被屠城。然而讓李帶回 的三千匹寶馬,走回中國隻剩一千。在歷史長河中,血汗寶馬經不住與中國馬的雜交,最后竟完全消失了。
我站在那裡,五味雜陳,在國內上歷史課自宋代以后就沒高興過。那些詩詞歌賦描繪的國破家亡,那些壯士“志未酬,鬢已秋”的悲嘆,還有皇帝身陷囹圄的故國不堪回首, 編織成一層層的積郁沉澱在心裡。而到了鴉片戰爭,各種不平等條約,割地賠款,喪權辱國,更是讓人仰天長嘯、壯懷激烈。然而歷史就是歷史,落后就意味著挨打。
而在這裡,歷史是強盛的西漢,中國不是戰敗國而是入侵者。 我應該高興嗎?難得在中國境外的地方,看見中國耀武揚威,我應該自豪嗎?但我實在得意不起來。 以六萬之重的軍隊, 橫跨雪山沙漠,欺負如此弱小的國家,實在霸道。
但我又有什麼資格以現在的眼光評論兩千年前發生的事?世界歷史不就是弱肉強食、適者生存的演繹。但看到世界各地被歐洲殖民者禍害下的陳跡,又不能了然於心。也許每個國家都應該教育國人對其他民族的傷害而不僅僅強調自己是受害者,這樣世界就多些安寧。
“中國人到過這裡!” 瑪慕拉興高採烈地歡呼著。不知她什麼時候打完電話,來到我身邊。她突然想到什麼,“中國人為什麼到這裡來?”
“為了馬。”我低聲支吾著。
她沒再問。我們下山了。
山下有個小飯店,在樹叢掩映中。瑪慕拉給老司機錢去買水,又把沒吃完的草莓和櫻桃放在盤子裡繼續吃。她發現旁邊有個碩大的水泥砌的魚池,招呼我去看,魚果然很大,在裡面游來游去。她又問我喜歡不喜歡魚,可以請我用餐。但晚上還要趕回安集延, 我就謝絕了。
我忽然看到不遠處有一群長者正坐在大床上吃茶,頭上都戴著鑲著白花邊的小黑方帽。 我走過去,躬身向他們問好。瑪慕拉告訴我這些長者都去過麥加朝聖,在當地很受尊重。我指著廢墟, 問起歷史。他們說幾百年前有一次大地震,牆倒樓塌,死了好多人,人們就放棄了這個地方,在別的地方建了新城。我又問是不是中國人來過。他們點點頭。我還想問更多的問題,又覺不妥,隻好打住。問什麼呢?問他們對中國人來此搶馬的感受?問他們是否還忌恨中國人?
臨走時,我們把草莓和櫻桃都送給了老人。
但我不甘心就這麼回去,無論如何要在廢墟下面看看。廢墟旁有一座小橋,我們沿著橋走到中間,我看角度不錯,就拿起相機拍了一張。沒想到橋兩邊的崗樓裡同時大聲喝叱,兩個軍人分別從兩頭向我這邊跑來。瑪慕拉嚇的顫顫巍巍,使勁和他們說話。然后告訴我不能拍照橋梁。我們走回橋頭,一個士兵要把照片刪掉,我把相片給他看,確認照的是廢墟,這才放行。
我們從廢墟腳下,鑽過上鎖的鐵門, 在一條鄉間小路走過去。 水塘裡有各式植被。 從這裡看廢墟才知其雄偉,幾十米高的圍牆,厚重的土坯,怪不得李廣利攻打不下。拿不到寶馬就見不了皇帝,弄不好命也保不住。
回到車上,瑪慕拉一個勁兒地留我吃晚餐,說要給我做plov。Plov是烏茲別克的國菜,我吃過許多次,都在飯館裡,但這次是在人家裡, 肯定要比飯店裡的好吃,又能學習廚藝,我心裡痒痒的。我問小伙子, 但他晚上要參加一個朋友的婚禮。我又問老司機能不能給我開回安集延。 但他謝絕了,那麼晚,開去又開回。 我不甘心,就使勁央求小伙子。才4點多,一個多小時后就可以吃飯了, 他中午又沒吃飯,小伙子同意了。
於是我們去買食材。到了一家雜貨店裡,瑪慕拉買了一堆東西,看見兩個孩子,就給每個孩子買了冰激凌。回到她的住處,老司機又出去拉活兒去了。小伙子開車帶我去看其他的景點,她則在家裡做飯。
我轉完回來。肉已經在鍋裡燒好,她把大米放在上面,讓牛肉、洋蔥、葡萄干、胡蘿卜和米飯一起小火騰熟。閑下來,我們聊天。她說英語教師一月收入4百美元,在當地算很高的收入,又有退休金。再加上她的餐具店,到中國進貨時每月可有幾千美元的收入。她不像其他女孩,20 歲就結婚,然后馬上生孩子,一輩子就在家裡當主婦。她是先把經濟基礎打好,25歲結婚,28 歲懷孕。我很佩服她的英明決定。
聊起我旅游的經歷, 她問我最喜歡的哪些國家,我想了想,提到土耳其、敘利亞、伊朗。“都是穆斯林國家!”她不禁驚呼。問起緣由,我說是因為人。風景古跡到處都有,惟有那些人, 他們的音容笑貌和善行,讓我不能忘懷。
我給她看在烏茲別克拍的照片,她贊嘆各個地方的美麗,一眼就認出撒馬爾罕的Registan,但沒去過。我很是不解,經常去烏魯木齊的人,為什麼不去撒馬爾罕?
“I don’t go.”她不停地說著。
我后來才意識到她去中國是為了生意,而去撒馬爾罕是休閑。
她給我看她的照片,其中一個是她烏魯木齊的中國朋友,每次他都招待她去飯店吃飯。她說她怎樣喜歡中國和中國人。
飯做好了,陸陸續續來了十幾個人,她的妹妹和孩子,她的朋友和鄰居,她的司機和我的司機。我品嘗著美味的Plov、 色拉、酸奶,感慨著這一天的奇遇。 如果不是李廣利,我不會到費爾干納盆地,不會找著這個不懂英文的司機,也不會碰見那個老司機,也就遇見不了瑪慕拉。 這一切似乎都是冥冥中上天主宰,就是為了讓我接觸那些好客的當地人。
瑪慕拉根本沒有坐下來吃飯,忙前忙后招待別人。吃完飯,我們不能久坐,要離開時,她送給我兩塊鑲著蕾絲和小白珠的手帕。我的心突然充溢著什麼,滿的快要從眼眶裡溢出。哪有這種道理,連吃帶拿的。我死活不要,但推不掉,隻好接受了。
“你下次再來,I guest you.” 我笑了,知道她說要招待我。我說一定,有這麼好客熱情的朋友,怎麼可能不來,更何況烏茲別克早已進入了那一串讓我心儀國家的名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