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Paintings 绘画
  • It's Chinese to Me 天书
  • Chinese prose 散文
  • Poetry 诗歌
  • Blog 博客
  • Contact me 与我联系
  • About 个人简历
Art World of Bing He 冰荷的藝術世界​
Add tet

眾說紛紜話波斯

5/7/2016

0 Comments

 
跟朋友和同事說要去伊朗旅遊,他們都大驚失色:「伊朗?為什麼要去伊朗?」在他們的眼中伊朗是何梅尼,是劫持美國使館人員的事件,是女人從頭到腳包裹的黑袍,是滅絕人權壓制自由的極權國家,是布希所說的「邪惡軸心」。
但我要反問之,為什麼不去伊朗?伊朗的前身是四大文明的波斯,那裡有眾多的古蹟、悠久的文化、燦爛的歷史,有著名詩人海菲斯和薩迪的詩篇。正因為伊朗在西方傳媒中被反覆抹黑,更增加了我的好奇心和一探究竟的決心。
2010年9月到德黑蘭(Tehran),正趕上一個特殊的展覽——居魯士(Cyrus)圓柱。居魯士圓柱是1879年在英據的伊拉克發現的,一直存在大英博物館裡,不輕易出館。1971年第一次到伊朗展覽,是為了慶祝波斯帝國成立二千五百年。這次是第二次來伊朗,其間一波三折,差點沒有能來成。能在波斯本土躬逢其盛,目睹居魯士圓柱,可謂意義深遠。

居魯士(西元前559—前530年)是波斯帝國開創者。他在位時南征北戰,從愛琴海征服到印度河,從尼羅河馳騁到高加索,建立了人類歷史上第一個地跨亞非歐三大洲的大帝國。居魯士奪下巴比倫王國後,釋放被巴比倫囚禁的奴隸,派軍隊護送他們回家,並提供錢財幫助他們重建家園,這其中包括支持猶太人重建耶路撒冷。居魯士尊重多元文化,尊重被征服者的風俗習慣和宗教信仰,那些本已銷聲匿跡的文明由於他的關懷而得以重生。他的功績記錄在這個居魯士圓柱上。

我走進昏暗的展廳,在大廳中心的玻璃櫃裡,一束燈光照亮了一個黏土燒製的圓柱,柱身已經破損,但上面布滿了密密麻麻的楔形文字。
我是居魯士,世界的王,偉大的王,合法的王,巴比倫的王,蘇美爾和阿卡德的王,四方的王……我把居於該處的偶像送回底格里斯河(Dijla)彼岸的聖城。雖然這些地方的聖所久已陷於荒涼,我卻為它們設立永久的居所。我召集所有居民,把原居地歸還給他們。

這是一個氣貫長虹的宣言,是一個寬廣如海的胸懷: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濱,有容乃大。這個有22.6釐米長、10釐米高的土疙瘩,成為世界上最早的人權憲章,其複製品就陳列在聯合國總部。它的存在顯示了在二千五百年前的波斯,就有人類和平共處、相互尊重的典範。而居魯士的影響,跨越時間和地域的長河,奠定了美國總統傑弗遜對宗教自由和文化寬容的理念,受此啟發起草了《權利法案》。它後來成為二十世紀國際關係的基石,在人類歷史發展上具有劃時代意義。

我到了帕薩爾加德(Pasargadae)憑弔居魯士的棺塚。一望無際的平原上,一個孤零零的長方形石棺坐臥在六層石階上,石壁上樸實無華,既無精雕細刻的浮雕,也無繁華奢侈的陪葬。然而那種氣勢與莊嚴,讓人肅然起敬。
在道路的另一側,是居魯士居住過的宮殿、花園和城堡的遺址。宮殿內的殘存石柱底座依然整齊化一地排列著;另一個方形巨石昂首向天,上面的楔形文字經過幾千年的風雨依舊清晰完整,彷彿是昨日才雕刻完成:「我是居魯士,阿契美尼德(Achaemenid)之王」。當我爬上了土丘——這個昔日的宮殿時,看到的是漫漫黃沙厚土,風裹挾著沙土迎面撲來,雄渾而蕭瑟。不由得感嘆千古英雄,一世偉業,如今灰飛煙滅。更讓人唏噓的是他的結局,這個冠蓋一世的英雄,最後竟與一個中亞部落馬薩革泰(Massagetai)人的戰鬥中敗北。這次戰鬥可謂空前慘烈,雙方弓箭手射完所有箭之後展開肉搏。有著喪子之痛的部落女王最終使得波斯軍隊全軍覆沒,而且殺死了居魯士,並用他的頭顱作飯碗。居魯士的兒子岡比西斯(Cambyses)二世為父報仇,打敗了馬薩革泰女王,並搶回了父親的遺體。連後來征服了波斯的亞歷山大帝到此,也對蓋世英雄敬仰有加,不僅沒有毀壞他的陵墓,還派人加以修葺。

離帕薩爾加德不遠是伊朗的帝王墓(Naqsh Rostam),阿塔薛西斯(Artaxerxes)一世、大流士(Darius)一世及二世、和薛西斯(Xerxes)一世,他們繼往開來,將居魯士的功績發揚光大,他們的陵墓就坐落在山壁上。雄偉的峭壁上鑿出四個十子形的巨型凹面,雕刻著他們的一世征戰的偉業,排列整齊的軍隊,相互廝殺的戰士,坐在戰馬上揮斥方遒的帝王。

但我腦子裡依舊是波斯的負面形象。正是因為波斯在西元前490年對希臘的入侵,才導致馬拉松平原戰役。而希臘在寡不敵眾的情況下,誘敵深入,以少勝多,打敗了波斯。十年之後,波斯捲土重來,以十萬陸軍和千艘戰船,與僅有七千人的希臘聯邦作戰。但在海戰中,因波斯的戰船巨大,不能在狹小的薩拉米灣(Salamis)自由行使,而希臘小巧的戰船則發揮了快捷靈便的特徵,使得波斯船隊全軍覆沒。

波希戰爭的結局是以希臘為始祖的西方文明得以延續及發揚。因此希臘作為戰勝方,當然不會美化對手。而到了近代,由於西方文明的強勢,影響到話語權及價值觀。波斯這個對其他城邦寬容的王朝,反而被忘記。

而到了波斯波利斯(Persepolis),你才能真正體會波斯與希臘兩個冤家如何冤冤相報。曾經是入侵者的波斯變成了被入侵的受害人。這裡曾是波斯帝國阿契美尼德王朝的首都,由「萬王之王」大流士一世於西元前520年始建,經三代帝王費七十年方才建成,恢宏的建築包括萬國之門、覲見廳、玉座廳、百柱廳、大流士宮、薛西斯宮、寶庫等等。我走到萬國之門,仰望人首牛身鷹翼的石雕像,高達六米,威嚴而立,拔山蓋世。想當年,各國前來朝拜的使臣到了此門,目睹波斯的國力昌盛,會多麼雙膝發軟。在接受萬國朝拜的阿帕達納廳裡,每側三十五米長的牆壁上雕刻了當時萬國來朝的盛況,有粟特(Sogdiana)、坎達哈(Kandahar)、印度、埃及、希臘、小亞細亞、腓尼基(Phoenicia)、巴比倫等二十三個國家的使臣。浮雕上每個國家的人服飾不同,有的裙帶飄飄,有的高帽聳立,有牽羊領馬的,有手捧衣物的,但一個個都寧和莊嚴。波斯每年朝貢的體制極大促進了民族交融與文化傳播,影響深遠。

在所有浮雕中最嘆為觀止的是獅牛鬥。一頭獅子抓住公牛,張開血盆大口將牙咬進牛背,公牛受到驚嚇,上身弓立,前蹄沖天,將頭扭轉驚恐地看著獅子,此副雕塑將搏鬥中的張力如此栩栩如生地體現出來,可謂是在藝術史上開天闢地。

但這個人類文明史的奇葩卻由於希臘亞歷山大帝(西元前356—西元前323)的到來而毀於一旦。波斯波利斯經歷了圓明園的同樣命運,先是遭希臘士兵洗劫一空,然後由亞歷山大帝付之一炬。希臘,這個被歐洲認為是文明的同義詞,也做出如此野蠻之事。以致後來的希臘人歸咎於亞歷山大一時醉酒,受人挑唆而犯錯,並用他後來娶波斯新娘,又穿波斯服裝來證明亞歷山大並不是鄙視波斯文明。這有點像英法掠奪圓明園的藝術品後放在博物館裡愛護有加,但並不能掩蓋其侵略者的惡劣行徑.

說起亞歷山大帝,希臘人不能不糾結。他是馬其頓人,被雅典認為是蠻夷之鄉。是他帶領的馬其頓軍隊吞併了雅典,並且占領了希臘半島其他城邦。對於雅典人來說他應該也是入侵者。但馬其頓從小受的是希臘教育,他的老師是希臘著名哲學家亞里斯多得,他讀了眾多希臘神話和傳說,如《伊里亞德》和《奧德賽》,骨子裡更認同希臘文化。他馳騁天下,所向披靡,希臘人當然高興。但他做壞事的時候,如火燒波斯波利斯和滅絕拜火教的時候,又要強調他的馬其頓背景。有點兒像中國人對元朝和清朝的看法,五味雜陳,糾纏不清。如果不是亞歷山大帝創立歷史上最大的帝國之一,希臘文化不可能傳播如此之廣。是他開啟了希臘化時代,使其疆域從愛奧尼亞(Ionia)海一直延伸到印度河流域。沒有他就沒有西方文明的延續,所以希臘人對他認同的還是多數。軍事上的威武加上文化的昌榮,是任何帝國偉業兩個不可缺失的支柱。

亞歷山大帝鞏固了希臘文明在歷史中的地位。西方後來沿襲希臘體制,從民主到投票,從哲學到倫理,從奧林匹克到戲劇,可謂頂禮膜拜,全部照搬。但雅典城邦小,人口構成單一,可以投票的只有男性公民,婦女和奴隸均無投票權。正是通過民主制的公民大會和陪審法庭,蘇格拉底被判處死刑,罪名是侮辱雅典神和腐蝕青年。多數人的意志就是法律。也就是說蘇格拉底是被當時多數人裁定有罪而賜以毒酒。愚昧的大眾殺死了他們之中的驕子,西方哲學的奠基人。這應該是民主史上最黑暗的一天。

這只是冰山一角,在蘇格拉底被審判前還有不少菁英被判刑,包括哲學家阿那克薩哥拉(Anaxagoras)、劇作家歐里庇得斯(Euripides)。古希臘建立了陶片放逐法,雅典公民可以在陶片上寫上那些不受歡迎人的名字,並通過投票表決將企圖威脅雅典民主制度的危險人物予以政治放逐。雅典政治家阿里斯提德(Aristeides)就曾在放逐投票時,被一個大字不識的公民請求代寫阿里斯提德。 阿里斯提德問那人為什麼要放逐他,那人答道:「不為什麼,我甚至不認識這個人。但是到處都稱呼他為『公正之士』,我實在聽煩了」。阿里斯提德就把自己的名字寫在陶片上,果不其然遭到放逐。

時過境遷,沒有多少人記得古希臘制度的弊端,就像沒有多少人記得波斯執政的包容。整個世界在紛亂中更多地陷入民族仇恨和分裂。一戰後不同的國家如雨後春筍,紛紛冒出。但世界並沒有因此和平。曾經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被偏執的民族主義取代。遙想二千五百年前的居魯士在眾山之巔高瞻遠矚,那種氣吞山河的胸懷讓人高山仰止,什麼時候人類能將其精神發揚光大,真正達到世界大同。
。


​

土耳其印象


子夜時分,在清醒與困頓之間,在自覺與無意識的交界處,一聲男子的低吟由遠而近,帶著飽經患難的深沉,帶著遠古游牧民族的流蕩,帶著涉過沙漠的虔誠,穿越一千四百年伊斯蘭教的榮辱興衰,傳送到我耳裡。我忽然清醒,豎起耳朵細聽。聲音忽而高揚起來,彷彿那被隨意揮灑的雲彩,舒卷自如,脫俗超凡,在空靈的夜空下隨性而舞。於是我的腦海裡出現了一片波瀾起伏的金色沙漠,清真寺的圓拱參差毗連,挺拔直立的尖塔直入雲霄,於是萬千的人們應聲匍匐在地,白色的衣衫在風的吹動下如一輪輪沙丘起伏波動。


土耳其,這個我踏上的第一個穆斯林國家,首先給我印象的是他的聲音。

然而震懾我靈魂深處的是在一個卡帕多奇亞(Cappadocia)山洞裡避雨時的經歷。剛從明晃晃外邊逃進岩洞裡,絲竹之聲從黑暗裡飄然而至,如幽咽的私語,飄忽不定。聲音戛然而止,然後由一個飄揚的逗點將破碎的思緒串聯起來,冉冉上升,彷彿阿拉伯字母的瀟灑飄逸。於是如醍醐灌頂般,被帶到另一個純淨的領地。這時出現一個舞台,那些頭帶紅筒帽、身著白長袍的男子,雙手交叉於胸前,在舒緩的慢板中依次轉入舞台。隨著速度逐漸加快,長袍散開如荷。他們右手沖天,左手沖地,腦袋微側,在忘我的旋轉中彷彿將上天與大地連接。速度越來越快,他們旋轉得如痴如醉,地轉天旋,旋轉到物我兩忘、萬物俱寂。

「來吧,歡迎你們,無論你是誰,信仰什麼,我們的住所不是絕望的住所,縱使你有上百個未察覺的悔悟,還是來吧。」波斯神祕主義詩人魯米張開雙手,迎接來自四海之內不同宗教信仰的人們,沒有古板,沒有教條,亦無極端、排外,有的是寬容、理解、博愛。那聲音彷彿是被折斷的蘆笛,渴望回歸根柢,絲絲發自心靈深處的呼喚。

土耳其給我的印象是他的精神。

我在特摩索斯(Termessos)漫步。這片地方最早的紀錄出現在荷馬的《伊里亞德》,位於海拔一千多米的群山峻嶺之中,是土耳其境內保存最完好的羅馬時期遺址。它驕傲地抵抗住了亞歷山大帝的入侵,後與羅馬帝國結盟而保持了相對的獨立。它曾經是那麼地繁華與昌盛,受羅馬文化影響,有著各項齊全的設施:神殿、健身房、澡堂、市場、墳地、劇院。而今依舊能看到寬闊的大道,兩旁是房屋的廢墟,依舊挺立的石頭門框,但更多的是雜亂無章堆在一起的石頭,在雜草與樹叢間會不經意地流露出石棺、拱頂、牆壁。露天劇場的石椅如一層層的同心圓,向外向上傘般放射。

我躺在石階上,直視著藍天。這時,一家四口走進劇場,一個男童在母親的提議下綻放歌喉。我在清脆悅耳的童聲裡閉上眼睛,夜幕低垂,背景似乎轉換到一千多年前,在火光映照下的舞女身著白色長裙,或翩翩起舞,或上演著悲喜劇。土耳其,這個地跨歐亞的國家,有著太多曾經燦爛的文明,從舊石器時代開始,亞述(Assyrian)、赫梯(Hittites)、弗里幾亞(Phrygian)、利底亞(Lydian)、烏拉爾圖(Urartian)等文明在此花開花落。波斯、希臘、羅馬、鄂圖曼等帝國在這裡走馬燈般輪流登場,各種文明在此交融相匯,每個時期都留下了豐富的歷史遺存。
土耳其給我的印象是他的歷史。

灰色的天、灰色的雲、灰色的石地,我走在排滿灰色頹圯石屋的山坡上,走在一個被遺棄的古村裡。卡亞可尤(Kaya Koyo),一個千年的希臘村落,成為今天的鬼城。一幢幢的房屋,空蕩蕩地沒有了屋頂,彷彿被削去了天靈蓋。窗戶也成了一個個凹陷的眼窩,只有沿窗戶四周被窗櫺遮蓋的痕跡,露出白色的眼圈。碎石高低起伏,雜草漫不經心地東一塊西一處,牆壁上殘留的紫紅、嫩黃以及被熏黑的廚房告訴我,這裡曾經人聲鼎沸,曾經煙火繚繞,曾經歌舞昇平。僅僅八十年,自從希臘人棄屋而逃,這裡就平靜下來,靜寂中只有衰草在孜孜生長。鄂圖曼帝國,這個曾經占據北非南歐七百年之久的帝國,其本身就是萬國之國。猶太人、希臘人、庫德人、亞美尼亞人與土耳其人曾和平共處。但當一個帝國由盛而衰,他所占有的一切也開始分崩離析。希臘的獨立,對亞美尼亞人的屠殺,一戰的失敗,西方勢力的介入,使之壽終就寢。帝國變成共和,清除外族人,廢阿拉伯文字,改用羅馬字母,歷史文化斷代。
土耳其給我的印象是他的傷痛。

每走進一家商店,迎客的是熱情的笑臉和熱乎乎的蘋果茶。不買地毯沒關係,坐在板凳上聊聊天、說說話、歇歇腳。在街上,兒童睜著好奇的黑眼睛,一個接著一個地走向你,搖擺著手:hello、hello、hello。少女們略帶羞澀的眼光,在頭巾的遮掩下顧盼生姿。一位老人皸裂的手掌捧著青果子,送給你的是溫暖與情誼。一位汽車司機的探問,展現了解外面的世界的渴望。在劇院裡,那些英武強悍的小夥子,在不拘言笑的舞步裡展示他們的男子漢的氣拔蓋世。那嚴肅而威懾的目光,讓我明白了為什麼鄂圖曼帝國可以橫掃歐亞,建立了七百年的繁榮。
土耳其給我的印象是他的人們。
​
土耳其的遊歷讓我看到世界的另一個地方、另一個宗教、另一個文明。土耳其的民眾讓我了解了寬容、平和、尊嚴存在於任何種族。土耳其開啟了我遊歷其他穆斯林國家的先河,讓我理解消除偏見與歧視需要走遍天涯海角,同時需要一個敞開的胸懷和一雙善於觀察的眼睛。(寄自加拿大)
0 Comments



Leave a Reply.


    Archives

    January 2020
    October 2019
    September 2018
    May 2018
    February 2018
    September 2017
    July 2017
    April 2017
    January 2017
    October 2016
    May 2016
    December 2015
    September 2015
    July 2015
    August 2014
    March 2014
    November 2012

    Categories

    All
    散文

    RSS Feed

Powered by Create your own unique website with customizable templates.